每半年進行洗牙可以有效預防口臭、牙周病和牙齦炎發生。洗牙的目的在於清除牙齒表面和牙縫中積聚的牙菌膜、牙石和牙漬,使牙齒恢復乾淨平滑的狀態。
當我們進食後,食物殘渣有機會黏附在牙齒表面或牙縫中,這些牙垢即使刷牙也難以完全清潔。隨著時間的推移,牙菌膜會因細菌作用而形成,甚至鈣化形成牙石。凹凸不平的牙石使細菌更容易附著在牙齒上,進而導致口臭和牙周病等併發症。洗牙是利用超聲波器材去除牙石和牙菌膜,以預防牙周病和牙齦炎的發生。
洗牙治療的程序
洗牙後的注意事項
洗牙問答
我們的牙齒和牙齦之間並非完全緊密貼合,其中存在一小條牙縫。進食後,食物殘渣可能藏匿在牙縫中,即使平時刷牙也難以清潔,形成牙菌膜並黏附在牙齒表面和牙齦溝內。隨著細菌作用,牙菌膜逐漸鈣化形成牙石。
最初的牙石呈乳白色,質地較軟,但很快變硬,並轉為褐色或黑綠色。一旦形成牙石,牙菌膜和細菌更難清除,這些細菌刺激牙齦發炎,導致牙周病。
牙周病嚴重時會導致牙齦退縮、齒槽骨吸收,使牙齒鬆動並最終脫落。
洗牙的目的在於利用牙科器械去除牙齒表面和牙縫中的牙石和牙菌膜,防止細菌積聚,避免牙周病、牙齦發炎、口臭等併發症。同時,牙科醫生在洗牙過程中也可以檢查是否存在其他潛在口腔問題,並進行相應的治療。
牙科醫生建議定期洗牙以保持牙齒健康。一般人應每半年至九個月進行一次洗牙,但以下人士容易罹患牙周病,建議每三個月至半年洗牙:
對於患有牙周病的患者,牙科醫生會根據疾病嚴重程度建議增加洗牙頻率。
所以一般情況下,洗牙並不會傷害牙齒面的琺瑯質。
在進行洗牙時,牙科醫生會使用超聲波震動儀器,使水分子震動撞擊牙石及牙垢,令牙石脫落,將牙石和牙菌膜清除乾淨。
在大部份情況下,牙科醫生都不需要使用牙科器械直接刮除牙石。只有在少數嚴重的牙周病個案,牙石深入到牙齦下,病人需要進行牙周病治療,牙科醫生才會使用牙周刮刀,清刮牙根表面,清除牙齦下的牙石,達至消除牙周袋的效果。
事實上,牙科醫生建議定期洗牙,保持牙齒及牙齦的清潔,才是保護牙齒的上策。
接受洗牙治療並不會導致牙縫變大或牙齒鬆動。
通常情況下,牙縫擴大和牙齒鬆動的狀況主要出現在罹患嚴重牙周病的患者身上。當患者牙周病嚴重,牙石積聚,引發細菌感染,導致牙齦發炎和逐漸退縮,同時影響周圍齒槽骨,進而導致牙齒鬆動。然而,在進行洗牙治療時,醫生會清除填滿牙縫的牙石,有助緩解牙齦發炎症狀,並非導致牙縫變大或牙齒鬆動。
此外,不當使用牙籤清潔或隨年齡增長,牙齦和齒槽骨退化也可能導致牙縫問題。建議應使用專用牙縫刷徹底清潔牙縫,避免牙石積聚,有助維持口腔健康。
總結而言,洗牙治療本身不會導致牙縫擴大或牙齒鬆動,而是有助於緩解牙周病症狀,提升口腔健康水平。
在正常情況下,正確的洗牙程序不應該導致牙齦出血。洗牙時出血通常暗示了牙齦受到牙周疾病影響,導致發炎、腫脹、充血,並使牙齦變得脆弱容易出血。
洗牙的主要目的在於有效清除牙縫中的牙石,減輕牙齦發炎的症狀,改善牙齦腫脹充血的情況。一旦治療牙齦炎,牙齦出血情況自然會逐漸改善。
實際上,進行洗牙並不保證能達到美白牙齒的效果。
正常情況下,健康的牙齒顏色略帶黃色,而若牙齒表面黏附有牙菌膜,可能使牙齒呈現淡黃色。此外,長期飲用咖啡或茶、吸煙等因素也可能導致色素沉著在牙齒表面,使牙齒看起來更加黃。
洗牙的主要作用在於全面清除牙齒表面的牙菌膜和因色素沉積而形成的黃色牙垢。因此,許多人在接受完洗牙後可能會感覺牙齒略有變白,這屬於正常現象。
牙科醫生是經過口腔醫學教育和訓練的醫療專業人士,具有診斷口腔疾病和提供口腔治療的能力。牙科醫生可以進行較複雜的口腔手術、牙齒修復、根管治療等專業治療,同時也可以執行洗牙程序。
而牙齒衛生員是持牌的專業牙科護理人員,備受國際認可。在牙科醫生的指引下,牙齒衛生員會為病人洗牙、清理牙石、打磨牙齒、照X光、使用氟化物預防蛀牙,以及因應病人的個別情況提供口腔健康教育資訊,以達到預防勝於治療的長遠目標。
簡而言之,牙齒衛生員專注於為患者洗牙、教育患者口腔衛生和預防保健工作,而醫生洗牙則是由牙科醫生執行的洗牙程序,並且在需要時能夠提供更複雜的口腔治療。